二季度伊始,多部委和多個省市都開始密集召開會議、研究推進穩經濟、擴內需系列舉措,其中,重大項目投資成為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搶時間補進度,多地重大投資項目集中開工,推出一攬子舉措力促項目進展順利。業內預計,二季度,相關政策效果將開始顯現,助力經濟穩定增長。
近日,地方重大項目迎來集中開工。貴州省重大工程項目集中開工儀式日前在9個市州同步舉行,集中開工重大工程項目583個,總投資1450.90億元。據悉,本次貴州省集中開工項目聚焦基建強基礎、聚焦產業增動能、聚焦民生補短板。其中,5G等新基建項目49個、總投資104億元;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項目52個、總投資163億元;公共衛生、大健康等項目28個、總投資104億元。
福建省發展改革委日前篩選推出248項2020年度福建省級重點招商項目,總投資5978億元。其中,三大主導產業項目41項,總投資996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69項,總投資2712億元。
在4月的第一天,黑龍江省全省13地市同步舉行百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標志著今年黑龍江省“加強版”百大項目建設正式拉開序幕。據悉,今年黑龍江省百大項目總數達到500個,比去年增加390個,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超過2500億元,總投資、年度計劃投資均比去年增加近一倍。
此外,還有包括江西、海南等多地都在近日集中開工了一批重大項目。地方紛紛聚焦關鍵領域全力以赴加快推動實施重大投資項目,穩定有效投資,提振地方經濟。同時,還推出一攬子舉措力促項目進展順利。例如,《上海市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推進重大項目開復工、擴大政府有效投資、激發社會投資活力、不斷優化投資環境等四個方面,推出20條具體政策措施。
不僅是投資,促消費也成為地方穩定經濟的重要舉措。不少地方采取發放消費券的方式,還有地方提出促消費的一攬子舉措。例如,四川省日前出臺《關于做好激發消費潛力穩定經濟增長的通知》針對性提出包括“重啟夜經濟”等在內的24條促消費措施,助力穩定和擴大居民消費。
地方舉措接連出臺的背后,旨在力爭將疫情對經濟影響降到最低,穩定經濟增長。事實上,二季度以來,從部委到地方,已經密集召開會議研判經濟形勢、部署經濟工作。
4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秘書長叢亮主持召開部分地方經濟形勢視頻座談會,圍繞當前經濟形勢的特點與走勢、面臨的問題和有關政策建議,與遼寧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山東省、河南省、廣東省、四川省、陜西省發展改革委負責同志進行了深入交流。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在3月底主持召開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專家座談會,就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及應對政策聽取有關專家的意見建議。
受到疫情等因素影響,我國1至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5%。不過,業內指出,隨著政策的推進落實和疫情的有效控制,我國投資將逐步回歸常態,投資活力將進一步激發,有效投資需求將持續釋放,投資有望逐步恢復向好,企業復工復產積極有序推進,經濟運行加快回歸常態,疫情沖擊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為了應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各部門就投資、消費、就業、財稅等出臺了眾多政策,和以往的刺激政策不同,這些政策更多地體現了穩定經濟的作用,構筑起一道經濟社會運行的網絡,減少經濟因疫情遭受的損失。
“二季度和三季度是影響全年經濟增長速度的關鍵,目前,二季度伊始,地方為了更好地貫徹中央的穩投資和穩經濟舉措,紛紛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政策,包括推動新基建、發行消費券等政策,政策效果會隨著國內防控形勢的好轉而逐步顯現。”王志剛表示。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范若瀅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隨著復產復工進程加快、效率提高,預計二季度相關政策效果將開始顯現,二季度經濟增速將恢復至正增長區間。但考慮到全球疫情的蔓延,我國疫情防控仍面臨“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壓力,預計二季度經濟的恢復程度有限。全球疫情形勢拐點未至,給經濟恢復帶來了較大不確定性。預計經濟真正企穩與恢復仍需等到今年下半年。
對于下一步的政策建議,王志剛認為,要以救助重點人群和重點企業為主,可以利用大數據等數字科技實現政策的精準定位,讓受到疫情沖擊較大的群體生活能夠穩定下來,同時密切關注國際局勢變化,加大政策統籌協調,讓復工和復產能夠同時啟動,在外需受到巨大沖擊的時候,更多的政策要轉向內需,提高投資的效率和對就業產出的帶動效應,同時優化消費的軟硬環境來穩定居民消費信心。
范若瀅表示,為應對當前我國經濟金融面臨的壓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進一步發力穩增長關鍵領域。提高財政赤字率,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加大專項債與重點項目、新型基建項目的對接;適時考慮特別國債的發行。二是穩健的貨幣政策“總量+結構”并重,降準、降息仍有必要。三是進一步出臺穩消費政策,加快釋放國內市場需求。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穩定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培育壯大生鮮電商、在線教育等新型消費;通過發放消費券等措施增強居民消費意愿。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