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9時,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正式開幕。其中,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強調,保障能源安全。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可再生能源,完善石油、天然氣、電力產供銷體系,提升能源儲備能力。
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能源安全直接影響到國家安全、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穩定。尤其是在今年,國際貿易局勢復雜多變,對我國現有的能源供應格局產生影響,也給能源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
石油,天氣是重要的戰備儲存能源,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煉油國和石油消費國,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原油對外依存度近7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40%。
石油工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幾年面臨原油和天然氣自給率逐年下降,2018年國內原油產量在18911萬噸,創下了2007年產量的最低值。天然氣也在2018年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天然氣進口國。
消費量逐年增加,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原油表觀消費量達6.96億噸,同比增長7.4%,增速較2018年加快0.5個百分點。這樣的話進口量逐年增加,在一季度國際原油價格戰背景之下,國際原油價格跌幅較大之際,中國原油進口穩定增長。其中,3月份中國進口了4110萬噸石油,同比增長了4.5%。而今年一季度,中國累計更是進口了12719萬噸的原油,同比增幅達到5%。
同時國內進口石油不穩定因素頗多,一方面俄羅斯成為近幾年中國第一的石油供應國,占比達到19%,其次沙特阿拉伯15%、安哥拉13%、伊拉克12%,國際政治關系影響以及中東地區頻繁的戰爭影響石油產量,另一方面運輸管道方面,在2013年以前中國絕大部分石油進口來自中東,所以進口的75%的石油都需要經過馬六甲海峽,不過近幾年國家把目光瞄向陸地,分別建立四條石油管道運輸路線。
天然氣消費快速增長與供應存在矛盾,在2018年,我國天然氣產量1602.7億立方米,較2017年同期增長8%,而天然氣消費量高出同期產量近77%,達2830億立方米,同比增速為18%,遠高于產量增速。
根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天然氣市場報告2018》,預計至2023年底我國天然氣進口量或將達到1710億立方米,較2018年底的1256.8億立方米有約36%的增長空間。即短期來看,我國天然氣進口量將持續增長,預計2018-2023年我國天然氣進口年均復合增速約6.4%。
這樣就形成國內冬季天然氣需求緊張與供應不足形成的矛盾。
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可再生能源這塊,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在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所占比例為70%左右,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平均只有21%左右。同時,我國能源利用效率相對較低,能源生產和使用仍然粗放。
煤炭燃燒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這樣會直接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所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來源是化石燃料,尤其是燃煤。
所以按照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中國政府承諾和“十三五”能源規劃,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煤炭消費比重降至58%,消費量在41億噸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20%,煤炭比重降至50%左右,消費量在42億噸以上。
所以國內連續出臺環保政策以及在2016年實行煤炭供給側改革,在2018年全國煤礦數量大幅減少,大型現代化煤礦成為煤炭生產主體。2018年底,全國煤礦數量減少到5800處左右,平均產能提高到92萬噸/年左右。前8家大型企業原煤產量14.9億噸,占全國的40.5%,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
所以這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保障能源安全提升能源儲備能力是當下推進的事項之一,能夠給予經濟增長的作用。
所以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是當下必然的要求,根據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發布的數據:截止2018年年底,中國各類電源裝機容量189948萬kW,相比2017年增加11986萬kW,增長6.7%。中國主要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72896kW,占全部電力裝機容量的38.4%。預計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將超過15%。中國是世界上清潔能源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國家。
(文章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