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潤滑技術通過在船體下方人工生成氣泡,助力淡水河谷進一步減少航運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這項技術已被應用于32.5萬載重噸的“維多利亞海洋號(SeaVictoria)”上,這是一艘Guaibamax型船。安裝在甲板上的10臺壓縮機將空氣注入船體底部的20臺裝置中,這些裝置會在船底形成一層氣泡,它們可減少船體與水之間的摩擦,從而減少燃油消耗,進而減少碳排放。“維多利亞海洋號”現正駛往巴西,它是世界上首艘應用空氣潤滑技術的礦砂船。
淡水河谷航運團隊透露,此次測試如取得成功,空氣潤滑技術將有可能會被推廣到負責運輸淡水河谷礦石的承租船隊的其他船舶上。“根據保守估計,這項技術將減少5%至8%的燃油消耗,有望使淡水河谷鐵礦石海上運輸中產生的排放每年減少4.4%。”淡水河谷航運技術經理羅德里戈·貝梅里奧(RodrigoBermelho)表示。
空氣潤滑技術由英國制造商Silverstream提供。淡水河谷與淡水河谷技術研究所(ITV)及韓國船東PanOcean進行項目合作,將這一技術應用于一艘專門運輸淡水河谷鐵礦石的超大型礦砂船(VLOC)上。Guaibamax型船由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設計,該機構還負責空氣潤滑技術的整合。首艘應用空氣潤滑技術的Guaibamax型船由中國企業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建造過程已考慮了該技術的適裝。而空氣潤滑裝置的安裝則由位于中國深圳的友聯船廠(蛇口)有限公司完成,整個安裝過程歷時35天,于6月28日完成。
采用空氣潤滑技術是淡水河谷“生態航運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旨在助力公司應對減少碳排放的挑戰,這與國際海事組織(IMO)的探討方向相一致。去年,淡水河谷宣布,公司致力于到2050年實現直接(“范圍一”)排放和間接(“范圍二”)排放的碳中和,以及到2035年將“范圍三”排放減少15%。考慮到淡水河谷本身不擁有船舶,因此航運中產生的排放屬于“范圍三”排放。這些減排目標與《巴黎協定》的宏偉目標相一致。
工人們接收壓縮機。“維多利亞海洋號”的甲板上共安裝了10臺這樣的壓縮機,它們將空氣注入船體底部的裝置中。
這項技術已被應用于32.5萬載重噸的“維多利亞海洋號(SeaVictoria)”上,這是一艘Guaibamax型船。
淡水河谷近期宣布,已啟用世界上首艘配備旋翼帆的礦砂船。這艘船同樣在中國建造,計劃于本月底抵達巴西。與空氣潤滑技術類似,旋翼帆技術同樣被應用于一艘Guaibamax型船上。這艘船共安裝了5個旋翼帆,將使能效提高多達8%,每年由此可減排多達3400噸二氧化碳當量。如果試運行證明有效,預計該技術可用于船隊中至少40%的船舶,這將使淡水河谷鐵礦石海上運輸中產生的排放每年減少近1.5%。
旋翼帆呈圓柱形,每個旋翼帆直徑4米,高24米,其高度相當于一座7層高的樓房。在運行期間,由于馬格努斯效應,旋翼帆會根據船舶的環境和運行條件以不同速度旋轉,從而產生壓力差,推動船舶前行。
今年6月,淡水河谷還與23家公司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以啟動將氨作為船用燃油替代物的研究。此外,淡水河谷一直在為采用船用燃油替代物做準備。數十艘已投入運營的第二代Valemax在設計中均預留了在未來安裝液化天然氣系統的空間,包括一個甲板下隔間,用于容納可供整個航程使用的液化天然氣罐。“生態航運計劃”正在開發一種多燃料罐,這種多燃料罐在未來不僅可以存儲和消耗液化天然氣,而且可以存儲和消耗甲醇與氨。
貝梅里奧表示,采用旋翼帆和空氣潤滑系統等能效提升技術將減少單位船只對于船用燃油的需求,并促進對于低碳燃料的使用。對于Guaibamax型船所做的初步研究預計,若改用液化天然氣作為燃料,將減排多達23%,而若改用甲醇和氨作為燃料,則將減排多達40%至80%。
淡水河谷投入大量資金,采用新技術并更新船隊,將能效和環境創新領域最先進的技術納入航運。2018年起,淡水河谷將40萬噸的第二代Valemax投入運營;2019年起,淡水河谷又將32.5萬噸的Guaibamax投入運營。這些船舶均為世界上能效最高的船舶,它們與2011年建造的18萬噸的海岬型船相比,可減少多達41%的二氧化碳排放。
(文章來源:淡水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