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在全面落實國家、省、市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文件要求的同時,進一步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明確細化差異化管控措施,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環保績效水平先進的企業,可以減少或免除應急減排措施,從而鼓勵“先進”,鞭策“后進”,促進全行業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以工業企業差異化生產管控為抓手,狠抓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突出對重點時段、重點行業的科學施策、精準調控,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切實增強差異化生產管控的精準性、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堅決避免“一刀切”。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底線思維。各級各部門要認真執行國家、省、市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相關文件精神和要求,嚴格落實差異化管控方案,遭遇不利氣象條件時,以全力減少重污染天氣影響為目標,堅決落實減排措施,確保各項污染物排放達到相應的減排比例,確保重污染過程“削峰降速”。
(二)堅持分類分級管控。嚴格對全市工業企業實施分類分級管控,各行業以完成深度治理為基礎,結合企業裝備水平、能源消費水平、污染排放水平、深度治理水平、運輸水平等因素,采取差異化管理措施,推動行業污染防治水平整體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
(三)實施精準管控。本方案管控企業僅為涉氣企業,避免對非涉氣工序、生產設施采取停限產措施,確保應急管控措施精準到位,降低對企業正當生產經營的影響。
(四)堅決避免“一刀切”。按照中央關于《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要求,認真研究,統籌推進,分類施策。穩妥安全應對電力供應緊張問題,推進有序用電精細化、精準化,在電力總量范圍內允許企業或企業與企業進行合理調整。
三、實施時間
秋冬季期間(每年10月1日至次年3月底)。
四、差異化管控措施
為保障正常民生需求和社會運行,引導企業自覺提高治理和管理水平,符合以下條件的工業企業、重大工程項目等,可以按照有關要求納入保障類清單,在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采取差異化減排措施。
(一)高環保績效工業企業。針對不同治理水平和排放強度的工業企業分類施策。在依法采取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基礎上,減免績效水平先進企業相應的減排措施。評為A級和引領性的企業,可自主采取減排措施;B級及以下企業和非引領性企業,減排力度應不低于技術指南要求。應確保同一區域、同一行業內,同等績效水平的企業減排措施相對一致,既讓環保績效水平高的企業享受政策紅利,也讓持續提標改造的企業看到希望,從而推動行業治理水平整體升級,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保障類企業。對涉及居民供電、供暖、承擔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或危險廢物、重大疫情防控物資生產等保民生企業以及涉軍、涉政類生產企業,納入保障類企業管理。對涉及外貿出口、戰略性產業、新興產業等工業企業,涉及教學用書印刷企業以及民生需求的農藥、醫藥生產企業,可以納入保障類清單,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減排措施。同時要確保污染防治設施高效完善、環境管理規范、運行穩定且達標排放。
(三)保障類重點建設工程。對重點保障性建設工程,由省級相關主管部門確認后,可以納入保障類清單。在污染防治措施滿足揚塵管控要求的情況下,納入保障類清單,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減排措施,不得采取全面停工、停產措施。
(四)小微涉氣企業。視情減少對小微涉氣企業的管控措施。小微涉氣企業指非燃煤、非燃油,污染物組分單一、排放的大氣污染物中無有毒有害及惡臭氣體、污染物年排放總量100千克以下的企業(對于季節性生產企業,應按上述要求以日核算排放量)。在難以滿足減排要求的情況下,可按需對涉氣排放工序采取相應措施;應避免對居民供暖鍋爐和對當地空氣質量影響小的生活服務業采取停限產措施。
(五)生產工序不可中斷企業。工業企業減排措施應以停止排放污染物的生產線或主要產排污環節(設備)為主,生產工序不可中斷,通過采取提高治污效率、限制生產負荷等措施減排的企業,需要安裝廢氣自動監控設施和分布式控制系統,并能夠提供一年以上的數據記錄。
(六)迎峰度冬能源保供煤炭企業。供暖期間,有關煤炭企業在封閉煤倉、筒倉、煤棚等設施不能滿足保供所需煤炭儲存需求的情況下,可以露天儲煤,但要落實好各項揚塵污染防治措施,全部覆蓋防風抑塵網、裝卸時落實噴淋降塵措施;使用煤炭時,盡量優先取用封閉煤倉的儲煤,減少取用露天堆放的儲煤,最大限度減少頻繁取煤造成的揚塵污染。
(七)新能源和高排放標準移動源。全市范圍內各類新能源中型和重型載貨汽車、新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在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予以豁免。承擔民生保障、特殊需求產品及急救、搶險的車輛予以豁免。
(八)助企攀登重點服務企業。實施高環保績效企業打造工程,對助企攀登重點服務企業、雙80重點企業、畝產效益評價AB類企業和列入工信部綠色工廠等企業,針對其中納入39個重點行業序列的企業,開展全方位幫扶指導。建立助企攀登企業臺帳,對標《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制定技術指南(2020年修訂版)》和《關于印發〈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及減排措施〉補充說明的通知》A/B級、引領性標準,通過排查梳理企業分布情況、交通運輸條件、生產工藝裝備、原燃料條件、污染治理設施配置、環境監測和管理、排放標準、監管執法和重污染天氣應急等基本情況,識別企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短板和差距。對電量、現場、臺帳、污染治理設施、運輸等方面進行全面把脈,對企業全過程控制環節進行精細化現場幫扶,在診斷評估基礎上形成治理提升方案,提出各工序廢氣過程控制、末端治理和環境管理最佳可行性提標改造方案,讓企業在提標治理、技術改進等方面少走彎路,打造一批A級、B級、引領性企業,助力更多企業提高環保績效水平,促進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九)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結果運用。全面落實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建立實施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嚴格貫徹落實新修訂的《山東省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依法依規將環境違法企業納入失信聯合懲戒名單,強化信用分級分類管理,實現對守信者無事不擾、對失信者利劍高懸。結合環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實施常態化監督執法正面清單管理制度。優先將治污水平高、環境管理規范的企業納入正面清單,細化明確清單編制、審定公開、報備調整等要求,對清單內企業采取差異化監管措施。加大正向激勵力度,鼓勵多部門聯合激勵。
(十)輕微違法減免處罰。屬于濟寧市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行政處罰和一般違法行為減輕行政處罰事項清單中規定的14項輕微違法行為及5項一般違法行為,符合首次被發現且違法情節輕微、自行糾正或者在限期內改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等法定適用條件的,依法不予行政處罰或減輕行政處罰。
(十一)科學優化執法監管頻次。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應根據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污染源數量、檢查人員數量、行政區面積等,合理確定一般監管對象、重點監管對象、特殊監管對象的隨機抽查頻次。在安排隨機抽查工作時,可按季或月針對不同類別監管對象設置不同的隨機抽查比例。對存在生態環境違法問題、群眾普遍反映強烈、社會關注度高、信用評價等級低、有特殊管理需要以及污染防治技術不能穩定達到排污許可證規定的監管對象,可適當增加抽查頻次;對環境管理水平高、信用較好、環境風險較低的企業,可適當減少抽查頻次。在隨機抽查工作中,地方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確保抽查質量,避免重復檢查。原則上,上級部門可從下級部門當年度已抽查的被檢查對象中,再次進行抽查檢查;下級部門在抽取被檢查對象時,同一年度中已由上級抽查且未發現生態環境問題的,可在隨機抽查時予以排除。
(十二)如遇國家、省有關政策調整,以國家、省最新規定為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是本地秋冬季工業企業大氣污染防治差異化管控工作實施的責任主體,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要把重點行業差異化管控工作擺在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工作的突出位置,落實到企業、生產線和生產設備,對列入管控的企業逐一明確監管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各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行業管理優勢,明確職責分工,加強監管力度,確保差異化管控工作扎實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績效分級名單、保障類工業企業、重點建設工程名單等清單確定后,報市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及市直主管部門備案。
(二)強化執法監管。按照全省“三個堅決”行動要求,持續保持對不符合產業政策準入、產業布局規劃、裝備技術水平落后、治理達標無望企業的環境執法高壓態勢,堅決淘汰落后產能,通過強化執法破解“劣幣驅逐良幣”問題,不斷凈化市場環境,為環保績效水平高的優秀企業騰出市場空間。持續強化“散亂污”企業日常監督檢查,建立常態化巡查機制,對已完成清理整治的單位組織開展“回頭看”,鞏固整治效果,防止已取締的涉污“散亂污”企業反彈。
(三)加大資金支持。堅持以解決突出大氣環境問題為導向,以工業爐窯綜合治理、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包括源頭替代、末端治理、無組織排放治理等為重點,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扶持一批技術路線科學、環境效益良好,主體工藝成熟、高效、適用的項目,納入中央項目儲備庫,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促進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工業污染治理以工業爐窯綜合治理(包括爐窯淘汰、清潔能源替代、末端治理等)、揮發性有機物(VOCs)綜合治理(包括源頭替代、末端治理、無組織排放治理、“綠島”項目建設等)等為重點。能力建設以監測能力建設(包括環境空氣VOCs監測,大氣污染源監控監測,港口、鐵路貨場等重要交通樞紐及主要交通干道空氣質量監測等)、監管能力建設(包括秸稈禁燒管控、移動源監測執法設備、VOCs執法設備等)、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能力建設等為重點。
(四)嚴肅工作紀律。嚴格保障類企業審核程序,對于保障民生、保障城市正常運轉或涉及國家戰略性產業的工業企業和重大工程項目,需納入保障類的,應當嚴格控制數量。保障類企業在預警期間僅準許從事特定保障任務的生產經營。如保障類企業超出允許生產經營范圍、保障類工程未做到綠色施工相關要求的,一經發現,應立即移出保障清單。
(文章來源:濟寧市人民政府網)